2016年6月30日下午2:00,由张礼卿教授、谭小芬教授共同主编的《全球金融治理报告(2015-2016)》新书发布会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研讨会在我司学术会堂604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公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和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现场
发布会由靠谱的十大网投实体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授、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谭小芬教授主持。人民出版社经济与管理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郑海燕女士首先对本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并充分肯定了其出版的重要意义。郑主任从五个方面对该书进行了高度评价,强调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全球金融治理问题的报告,具有独创性、权威性、全面性、客观性和战略性。
公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全球金融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礼卿教授对本书的写作背景、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说明。张教授指出,本书是公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培育建立的全球金融治理创新中心的集体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专论,收录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先生就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的回顾和反思,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对中国贸易平衡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分析。第二部分为背景篇,对一年来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进行回顾和展望。第三部分为问题篇,着重探讨当前全球金融治理领域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和SDRs、全球流动性的变化、影响及其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管理的新趋势、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变化、G20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和中国的作用、东亚国家货币汇率安排的新趋势、后危机时代的欧盟区域金融合作、金砖国家货币金融合作的意义和发展方向等。第四部分为中国篇,主要研究中国的对外金融开放和相关政策,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和风险控制、中国的对外投资的崛起及其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
张礼卿教授感谢有关各方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随后,他详细分析了全球金融治理的内涵和现状,并提出了全球金融治理领域面临八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即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最有助于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如何建立和健全全球金融安全网?如何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对现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机构(如IMF)进行改革?如何对全球金融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如何开展区域性和集团性货币金融合作?中国应该如何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张礼卿教授指出,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理应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借助G20峰会、IMF改革进程、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金砖银行、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性和区域性安排,中国正在努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不过,中国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治理结构?是积极挑战,还是在尊重现状的同时逐渐寻求改革和突破?中国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应该如何处理好深化国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之间关系?应该如何协调全球、区域和双边这三个国际合作层次的关系?应该如何在坚持商业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与相对落后国家之间的经济和金融合作?这些问题,都亟待从理论到政策层面展开深入研究。
本书的作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高海红研究员指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东亚区域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其东亚邻国在清迈倡议(CMI)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而易见的成果,但是区域金融合作仍然不令人满意。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却基本上延续了二战后的安排,由发达国家主导。由于发达国家国内政治纷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迟缓,这更强化了新兴市场国家采取自主行动的意愿。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要求提高话语权、改善全球金融治理结构的诉求。
公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苟琴博士分析了中国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的五大特征,目前资本外流的态势主要与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升温、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美国加息预期、全球避险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国内经济放缓、资本外流等内部冲击以及美国加息预期等外部冲击,中国需要有序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国内金融体系监管。
各位参会专家对《全球金融治理报告》一书的出版给与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对明年的报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在随后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研讨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博士分析了当前一些发达国家负利率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效果、传导渠道和溢出效应。管涛建议,在危机应对中需防止货币政策的过度使用,负利率政策对于通货紧缩治理可能并非对症下药。而结构调整比经济刺激更重要,同时各国央行还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范建军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思路及相关政策建议。他指出,制定货币政策首先需建立一个清晰的、可操作的分析框架,短期内将政策重点放在需求侧。考虑到目前M2增速显现出逐月回落的态势,建议央行通过不定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经常性的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增加对银行间市场基础货币的供应,优先采用“降准”工具,而非“中期借贷便利”(MLF)或“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类“再贷款”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研究员将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停滞、分化、动荡与碎片化四个关键词。2016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2%。无论在发达国家内部还是新兴市场国家内部,都存在着经济增长苦乐不均的现象。由于美联储加息的时机与节奏存在不确定性,这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并可能造成新兴市场国家面临持续资本外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等问题。此外,在WTO等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之外,目前有关国家正在积极构建区域化的贸易投资体系,而这些体系可能形成新的竞争,从而使得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遭遇挑战,使得未来国际贸易或投资冲突爆发的可能性明显上升,这可能影响到中国跨境贸易与投资增长。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分析了中国债务的风险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他指出,中国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但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较高,成为今日中国债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和当前亟待应对的重大问题,不过,中国债务风险仍然处于相对可控的范围之内。中国可以从两方面来降低杠杆率。一方面是从分子出发,抑制负债总额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从分母出发,通过提高生产率,做大经济增长蛋糕的规模,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消化杠杆。去杠杆的合理路径要同时考虑分子(债务)与分母(GDP或资产)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去杠杆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拉升通胀、降低利率、增加税负、提振增长、违约破产、争取外援和金融危机等方式。
本次会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来自财新传媒、新华社、中国证券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华尔街见闻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对会议进行了详细报道。
公司国际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9月。作为非盈利的开放型学术平台,本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靠谱的十大网投实体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在积极从事国际金融基础性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社会,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组织等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服务。通过独立研究和协同创新,致力于打造一个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际金融研究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