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首页 | 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学习专栏>>正文
 
 

鲁昕:推动教育结构科学调整,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

[发布日期]:2012-12-03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主题,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一、深刻理解全面落实十八大精神

(一)十八大报告的重要精神

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求真务实,科学地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学习理解十八大报告,初步有六点体会。

一是更加坚定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旗帜。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明确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二是更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十八大报告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坚持”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新的理论概括,对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更加科学地谋划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同时,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两个“五位一体”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内涵,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党的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四是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十八大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并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五是更加全面地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部署。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明确提出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四个着力”;强调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五个更多”。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五个方面的发展任务。

六是更加突出强调了改善民生和惠及民生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惠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强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并明确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项社会建设重大任务。

(二)教育工作承担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教育工作使命重大。

一是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教育要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是研究探索科学发展方式和机制。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坚决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教育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

三是健全完善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十八大报告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要求我们以完善教育的标准、制度、体系为着力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系统完备、成熟定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体系。

四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问题,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能发挥自身禀赋和潜能的合适成长道路,实现多样化成才、人人成才。

六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七是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服务。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劳动者报酬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的目标。

八是建设学有所教的终身教育体系。把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强终身教育国家体制、体系、机制、政策研究,着力构建体系科学、制度健全、功能完善、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国家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学有所教的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全面理解十八大的精神实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形成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教育发展规划、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校安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等工作与十八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规划服务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还需要提高,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政策还不完善,民族教育的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仍未得到很好解决,继续教育还不能满足学有所教的多元需求,校安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两大惠民工程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我们从问题入手,深入分析问题的症结,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研究解决问题的举措,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实际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二、全面提高规划服务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总体考虑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教育发展规划工作要以提高规划服务教育科学发展能力为主题,强化全局意识,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制度设计,推动形成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规划、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体系健全的现代教育体系,不断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首先要转变观念,以规划为引领,着力提升八个方面的教育服务能力。一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能力。二是提升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能力。三是提升服务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能力。四是提升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的能力。五是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六是提升服务文化事业发展及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能力。七是提升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能力。八是提升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能力。

重点发挥教育发展规划的“六个作用”。一是推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使教育发展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推动完善国家教育制度体系,推动建立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管理运行、质量保障等制度。三是推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创造条件。四是推动优化教育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类型、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五是推动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具体措施。六是推动提高教育质量,研究探索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教育发展规划工作要针对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影响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等问题,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重点工作

近期要重点推进六项工作。

一是抓紧编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从宏观上构建好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国家体制、国家政策,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通道,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继续推动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六盘山等14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是中央决定的我国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要抓紧制定教育扶贫工程方案,通过困难员工资助、教师交流培训、硬件设施投入、软件资源共享、学科专业建设、对口支援帮扶等六个方面措施,加快片区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片区群众脱贫致富。同时按照国家建立定点联系工作机制的要求,做好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的工作。

三是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高校设置工作要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优化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区域布局以及学科、专业结构,特别是着眼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申报设置新的高等学校,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扶需、扶特、扶优”的原则,促进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指导省级政府科学布局域内高等教育,解决好辖区内高等教育类型、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引导近年地方已设立的高等学校重新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通过复查已设高等学校的办学情况、办学条件,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要求新设置和更名的本科院校,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四是科学编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认真研究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招生计划结构性调整的政策措施。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需求,科学合理安排招生计划,扩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支持引导高校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大创新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调整中西部协作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调整招生层次、专业结构。鼓励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地方所属特色本科院校、部委属本科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紧缺专业的招生规模。根据需要,调整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的层次结构。

五是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扩大教育供给、缓解公共教育财政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有效手段。为了贯彻国务院新36条,我们印发了《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效调动了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积极性。但当前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法人属性、财政扶持等十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政策协调力度,解决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争取尽快出台相关文件。

六是努力争取改善部属高校基本办学条件。部属高校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集中代表。其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水平决定着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进程。经过近些年的努力,部属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与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国家现有财政能力相比仍有相当差距。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要增加部属高校基本建设投入。同时,用科学的规划引导部属高校参与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配置,使学校通过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行业企业服务,获得更大支持。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一)总体考虑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职业教育工作要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人才,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为主题,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适应需求、外部对接、内部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民生奠定基础。

与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相比,职业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一是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二是推动职业教育按规律办学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制度仍然缺失;四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还缺乏制度保障;五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还缺乏有效实现途径;六是确保经费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引领,努力在八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更新理念,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二是适应需求,对接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三是科学规范,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四是运行有效,健全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五是符合规律,构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六是突出特色,开发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特点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七是保障有力,形成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普惠政策体系;八是人民满意,建设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价值观。

(二)重点工作

落实上述要求,职业教育将重点推进八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整体谋划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推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抓紧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修改完善相关文件,加快构建有利于让每个孩子都成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三年行动计划。以课程衔接为重点,统筹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按照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研究推进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完善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制度。研究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三是通过改革试点促进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要从国家教育体系、制度、政策、机制的高度,认真总结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绩、所创造的实践,把改革试点作为建设、创新、检验、完善国家教育制度的基础和保障。评估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成效和经验,召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和现场交流会,总结提炼和借鉴吸收基层实践经验。推动《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修改完善《职业院校员工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四是着力推动职业教育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抓紧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召开职业公司产品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推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争取尽快印发410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制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召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强中外职业教育政策对话和项目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五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继续举办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系列对话活动,与水利等有关部门联合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类印发推进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推动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和政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

六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水平。推动各省级政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拨款标准。实施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等项目。研究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院校建设计划等新项目。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展职业教育重大理论、实践和政策问题研究,增强科研工作服务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

七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建设,探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筹划启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

八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发挥职业教育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推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边境地区职业院校的民族文化、民间工艺、民族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专业建设,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召开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制定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目标、思路和举措。推动职业院校建设100个民族文化示范专业点,开发教学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把职业院校建成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人才基地和产业支撑平台。

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一)总体考虑

贯彻十八大精神,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为主题,全面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与要求,继续教育还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一是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制度和法规体系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二是学历公司产品质量和声誉不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开放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四是继续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衔接制度不健全,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亟须建立,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推进;五是社区教育的内涵和模式还需创新,体系建设亟待加快推进;六是继续教育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机制有待加强等。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继续教育要努力提高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继续教育需求,努力取得“七个新进展”:一是推动全社会在树立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观念上取得新进展;二是在健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制度法规体系和统筹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新进展;四是在建立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开放、共享与服务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五是在建设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上取得新进展;六是在建立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制度与机制上取得新进展;七是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和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二)重点工作

近期重点推进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加强继续教育法规和制度建设。深入落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争取尽快出台国家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和专题规划。组织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开展终身学习专项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支持地方立法工作。加强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

二是理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探索建立高校继续教育统一归口管理的体制机制,解决目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多元、机制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

三是创新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学习者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研究创新学历教育、资格证书、技术职称、技术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的课程体系,研究建立相应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

四是建设继续教育多元服务机制。建设资源中心和高等院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联盟,大力推进高等院校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探索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建设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探索高校服务行业企业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继续教育城市联盟,积极推动大学与企业资源向城市开放,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五是加强终身学习制度与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开放大学建设为抓手,建设基于终身学习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设基于终身学习的考试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

六是提升社区教育工作水平。推进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创新社区教育的内涵及服务模式。制订《关于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的动态管理机制。依托社区教育机构和老年大学,建设老年教育网络。

七是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学习型城市和行业企业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订学习型组织建设标准,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做好职工教育统计。加强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工作。继续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

五、大力促进民族教育与全国同步发展

(一)总体考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民族教育要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与全国教育同步发展为主题,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同步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民族地区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民族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体制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双语教育等制约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发展民族教育,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必须坚持优先发展,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教育重点倾斜、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民族地区重点倾斜;必须坚持统筹协调,以民族地区自力更生为基础,国家大力扶持,内地省市、高校和企业对口支援相结合,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坚决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学校进行渗透;必须坚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夯实发展基础,缩小发展差距,全面提高水平,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是开好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按照十八大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文件,提请国务院印发,做好会议各项筹备工作,争取会议尽快顺利召开。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向民族教育倾斜的意见等落实会议精神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文件,力争在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公司产品质量、民族团结教育等关键问题上有明显突破。

二是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双语教育既是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问题,也是热点和难点问题。近期将继续修订完善关于加强双语教育的有关文件并适时印发。召开双语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双语教育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双语教育改革实验思路。研究制定在民族地区加强双语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文件,出台加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工作方案。

三是提高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水平。逐步扩大培养规模,努力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把每个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合理规划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重点加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召开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切实加强内地民族班管理,全面提高公司产品质量。

四是切实做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对口支援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教育的工作机制,重点做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印发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援藏相关文件,召开会议,启动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教育组全体会议,完善教育援疆项目网络直报系统和新疆双语教育实名制管理系统,制定实施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做好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做好教育对口支援青海及各省省内发达地区教育对口支援本省民族地区工作。

五是加快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免学费和资助政策予以重点倾斜,大力推广“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适应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批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训基地。支持发展一批面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艺、现代农牧业等方面的特色专业。瞄准产业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大力提升办学水平。搭建企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信息相对接的交流平台,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

六是全面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和过程,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2013年前完成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修订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师培养培训,召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部署工作会议。重点加强新疆、西藏、四省藏区和内地各类民族班员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增强各民族员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

六、高质量实施好两项重大教育民生工程

(一)总体考虑

贯彻十八大精神,校舍安全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这两大教育民生工程要以提高惠民的质量和水平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广大青少年平安生活、健康成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提升亿万家庭的幸福指数。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员工营养改善计划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安工程保平安、营养计划促健康,这两项都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督促检查的措施,把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校安工程要保证工程质量,实现两大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探索长效机制,在目前开工98%、竣工95%的情况下,重点推动到年底前基本完成三年规划改造,高质量收尾。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和地方试点共覆盖987个县2900多万员工。下一步工作要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完善机制、健全制度、细化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规范化推进、精细化管理。

(二)重点工作

一是推动校安工程顺利完成三年改造规划任务。校安工程实施三年,成绩显著,一大批沉积多年的安全隐患得到消除,一大批校舍通过加固改造或新建重建达到了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下一步将联合12个成员单位一起,在年底前全面总结工程取得的成效,全面总结各地实施工程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形成专门报告报国务院。在工程收尾之时,组织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项目是否按规定验收,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审计发现问题是否整改落实到位,D级危房是否全面拆除;信息系统是否建成使用,校舍档案是否规范齐全。提出建立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长效机制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年检制度,对城乡各级各类中小学现有校舍,定期进行安全排查鉴定,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建立预警制度,协调有关专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向学校发出各种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信息公告;建立隐患排除制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区分轻重缓急,由中央与地方共担资金,及时进行加固改造;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学校危房倒塌和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二是继续健全营养改善计划长效工作机制。拟于今年11月底前后,在贵州召开现场推进会,推广贵州“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经验;拟于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后,召开一次视频调度会,对各试点省份的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对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全面检查已出台的8个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保证计划各环节操作规范,管理严格;督促各地重点落实好董事长配餐制、食品留样制、公开公示制,充分发挥员工和家长在膳食委员会中的监督作用。加快699个国家试点县实名制学籍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从技术上防止虚报、冒领、套取中央资金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开发专门软件,对员工食谱中的营养构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免费提供给各试点学校使用,起到“电子营养师”的作用;建成并启用农村义务教育员工营养健康监测评估系统,及时了解、跟踪、公布员工体质变化和营养改善情况,指导和教育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通过员工影响亿万农村家庭。

总之,十八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明确了任务。我们要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鲁昕

(2012年11月17日)



下一条:李卫红: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闭